莆田中学招生“潜规则”:学校上演抢夺大战

最后更新:2015-06-23 22:56:55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莆田中学招生“潜规则”:学校上演抢夺大战

《中国新闻周刊》实习记者薛茜文

 

高中校长带着师生将一所初中学校门口围住,与保安对峙。发生摩擦的原因颇为滑稽,校长带队发放招生传单,而保安极力阻止,甚至将家长手里的传单又抢了回来,校门口传单散落一地。

这是不久前发生的一幕,莆田第二中学(高中)校长带着师生到当地中山中学(初中)宣传招生,遭到保安阻拦,该事件随即在莆田的地方网站上遭到网友热议。紧接着两天时间内,二中师生“趁热打铁”,继续到当地中学招生发传单,为即将到来的“初升高”报名抢夺生源。据了解,每到招生“旺季”,莆田各中学就开始“互掐大战”,干预报名、卧底招生、发信息骚扰手段轮番上演。

6月1日,第二中学高二学生吴静回到初中母校中山中学,但她却用“一个噩梦”来描述这次“会面”。她带着传单,以二中学生的身份出现在中山中学门口附近,谨慎地发着二中招生传单,一边要搜索“招生”目标,同时还要提防保安的“突袭”。

 

“老师发的最积极,他敢在最靠近校门口的地方发,碰到落在地上的传单还会捡起来。”吴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到各初中学校发宣传单是由老师带头,学校组织的,而学生是都是自愿报名。他们要赶在中考填志愿的前几天,争夺有利时机,这次的“初升高”填报志愿时间集中在中考前的6月16日至19日。

莆田中学的“招生大战”一般都在6月初进入高潮阶段。尤其是临近报名时间,会有学校直接干预考生报考志愿,老师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考生报名。

 “有的地方宣传二中不能报,有的地方把学生的报名帐号和密码都拿在手,必须在班主任的监督下报名。”第二中学某位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仅如此,教育局还会给校长下达指标,二中的报名超过一定数量,校长的考核绩效会受到影响,因此校长就会给初中班主任下达指标,超过指标会扣奖金。

原荔城区某中学学生吴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曾在中考志愿上报了二中,却让老师给截下来,副校长还亲自找他谈话,分析利弊,劝他不要报考二中。

“学校要求把报考志愿填在单子上,再由班主任帮我们报。”吴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时政治老师就是学校副校长,看到他报了二中,要他换学校,并对他分析他的市质检成绩不一定能成功上二中,最后吴凡只得报了四中。不仅如此,同班好多原先打算报名二中的同学最后都报了四中。

学校干预的是一般学校眼中的“优等生”,为了留住优质资源,学校会提供奖学金、免学费等“福利”。

二中的生源70%都来自于其初中部哲理中学,当地一位中学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哲理中学的也会干预学生报考一中,会通过奖学金等形式把好的学生都留在二中;城区学校擢英、中山、沥青等中学也会结成联盟,把成绩优秀的学生留在自己的高中部;一些城区学校还按某些学校送去的学生人数给该学校钱。

 “我初中班级成绩好的学生还没中考,四中就提前找他们签约,不但三年学费全免,还保他们进奥赛班。”某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些中学为了扩大影响范围,会通过手机、QQ、微信等渠道向家长和考生进行“轰炸式”宣传。除此之外,外校高年级学生会潜入“目标学校”对学生做“思想工作”。

“初三那年有几个外校学长,拿着传单回来偷偷跑进我们初中,到各个班级跟我们介绍二中学校老师、校园环境等情况。”吴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留住“好生”拼命抢生源背后是学校的升学率。

莆田第二中学一位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是市直属中学,但一中是老牌名校,二中排名上要“弱于”一中,而莆田市各区县都有县属高中,各县区教育局会要求县属中学,除了“最好”的一中外,只能报县属高中。

针对各中学“保护自留地,专挖别人墙角”的招生手段,莆田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中考志愿填报帐号密码发放和第一次模拟填报工作的通知》提出“不允许任何单

位或个人阻碍或干扰考生领取帐号密码及参加志愿填报。严禁出现志愿封锁等不当行为。” 

市教育局中招办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遇到学校干预考生报名的,考生可以带着户口本以及身份证到中招办改初始密码,自主进行填报志愿。对于干预学生志愿填报,“以前也处分和批评教育过一些老师。”市教育局监察室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遇到这样情况,向监察室举报,具体处理意见要具体分析。

而针对一些干预学生志愿填报的行为,当地的教育局和教师似乎普遍认为是“可接受”的竞争,一位二中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为了招生使用的一些“手段”非常有必要,竞争激烈的“抢生源”大战中,胜利与否对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都会有影响。

这种竞争现象不仅出现在初中,在“小升初”环节抓住成绩优秀的学生“盛行”已久。当地已经读大二的某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弟弟小学6年级还没放假,就有学校把成绩优秀的弟弟“挖走”了,并且承诺升学后安排进“重点班”。

 

(应受访者要求,吴静、吴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