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迎“风”做大 对接京津是关键

最后更新:2015-06-16 00:52:52来源:经济观察网

东方中文网据经观报道:用了50多年,保定再次“超越”了石家庄,尽管只是在城区面积上。

自1968年以来,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后,保定的命运便“拐了个大弯”。石家庄迅速发展,临近的北京、天津成绩耀眼,保定的“省会荣光”逐渐黯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为环京津的保定带来最大的历史性机遇:主动服务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跌落”至河北经济第五名的保定,希望借此重回“第一方阵”。

严格来讲,石家庄和保定在京津冀版图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同。继石家庄“做大”后,保定再次“做大”,彼此间的变化,会在河北这盘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差距拉大

1968年1月29日,是石家庄和保定两者命运的“分水岭”。这天,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河北省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向石家庄转移。石家庄的经济活力、发展资源增加,人口集聚,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石家庄市逐渐由轻纺中心的新型工业城市走向综合性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金融中心。此升彼降,保定在河北省内地位下降,经济排名也逐渐后移。先后被唐山和石家庄超过。未及追赶石家庄,在上世纪90年代又被邯郸超越,2003年再被沧州超越,省内第五,直到2014年仍未改变。

2013年与2014年,保定的GDP都为石家庄的一半多,但2014年两者差距扩大,2014年两者的差值比2013年多约160亿元,约占2014年保定GDP的5%。反观石家庄。在GDP总量被唐山超过后,这两年两者的差距正在缩小。2014年两者的差值比2013年少了约132亿元,约占2014年石家庄GDP的2.5%。而在2013年,石家庄市全部财政收入超过唐山,9年后重回河北省全省第一。

总之,直到去年,就GDP而言,石家庄正在追赶全省第一,保定与其的差距正在拉大。2012年5月,时任保定市市长的许宁表示,在新一轮竞争中,保定还会继续落后,甚至被边缘化,是漠然还是警醒,是沉寂还是奋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选择。

保定经济发展可借助的资源并不多,没有能源,也没有港口,加上不再是省会,相应的行政资源剥离,于是环京津的区位优势成为其重要资源。但在过去的多年里,保定围绕京津并没有做出比较好的文章,反而因为京津尤其是北京的虹吸效应,保定的人才等资源多不为当地所用,其经济发展难有较大起色。

此外,作为北京的南大门,离北京太近,政治因素影响,保定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当地专家认为,任何一位官员到保定,维稳和保障北京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上面对保定的要求不是发展有多快,而是一定要稳定。

不过,在去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保定的京畿优势得以发挥出来。保定喊出了重回河北经济“第一方阵”的声音。

保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至少在今年。根据邯郸、沧州和保定预定的今年GDP增速,保定依旧要落后前两者。今年石家庄的GDP增速目标高于保定,两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相同,由此,若顺利实现,两者的GDP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各自“风口

保定与石家庄经济差距的预计拉大,并不表明未来没有缩小的可能。

自去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以来,河北诸市相比,保定的风头可算最劲。大红门、“动批”搬迁,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落地,诸多进展,保定在承接京津产业方面走在前面。去年3月传出的“政治副中心”,让保定房价飙升,成为一时“炙手可热”区域。

今年5月,保定进行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面积增加7倍达2531平方公里,目前仅此于唐山,为河北省第二。石家庄位列第三,在去年9月同样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面积增为2206平方公里。

大保定、大石家庄的产生,让两者在承接功能和产业转移方面,都有了更多空间。以城区面积相比的话,保定的空间要比石家庄大。在这之外,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也更具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说,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来说,按照中心城市向大都市圈辐射扩散的规律,如果行政壁垒减弱或消失,保定对于承接北京的辐射是最好的,因为和北京联系更紧密,“近水楼台先得月”,就高铁到北京来说,保定需要半个多小时,石家庄则需要1个多小时。

这在去年3月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也有所体现。根据《规划》,石家庄围绕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带动冀中南发展;而保定将被打造为京津保三角核心区,作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目前来看,石家庄和保定在功能定位上尚无明显重合之处,但两者的产业发展有所重合。根据《规划》,保定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这些也基本是石家庄自身规划中要重点发展的产业。两地难免会有竞争。以大红门和“动批”搬迁来说,石家庄和保定就曾有过直接竞争。

在石家庄为自身制定的目标中,包括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等。这使得在未来的京津产业争夺中,石家庄和保定将有更多竞争。

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保定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目前要胜石家庄一筹。但保定去年的经济成绩单并不够亮。其GDP增速略高于河北全省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全省水平基本相同,位列全省倒数第三。

这某方面说明,保定的区位优势并不能成为吸引京津产业的决胜因素,比如就靠近北京而言,廊坊比保定更近。尤其在京津产业僧多肉少的境况下,保定的竞争者并不唯独石家庄。

十年难追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尚未公布,保定和石家庄未来能承接多少红利,还难以明确,但就已有信息来看,保定在经济方面未来“挑战”石家庄,短期内难以实现。

在上述《规划》中,河北省计划让保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结合今年5月保定“做大”,一度盛传的“政治副中心”有了更多的猜想。

但这一猜想或将基本落空。虽然目前尚未获得权威证实,但近期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各项工作“加速”,使得通州成为北京“副中心”的传闻,或渐成事实。而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的信息,保定成为“副中心”或更多是保定乃至河北的“一厢情愿”。今年5月,曾有保定市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官员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北京的学校等还没有搬过来,而《规划》也还没接收到,“文件也许有这个,但我们工作还没接触到这个。”

于保定而言,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将是“风口”所在,而这也恰将使保定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保定将未来发展更多的寄托于京津产业的转移。但陈耀认为,保定确实具备好的区位条件,但究竟能吸引到多少产业,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还很难说。

以保定正在规划建设的白洋淀科技城为例。这是保定的“一号工程”,也是未来的“增长极”。其规划面积达290平方公里,超过保定城区面积的11%,产业定位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等。就京津产业转移情况分析,科技城若只依靠京津,将很难被“填满”。

“视野不要光盯着北京、天津,还有国外。”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相比石家庄,保定的发展潜力更大。随着保定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京津保三角中,保定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保定的产业配套能力(如果)更强些,更适合和北京、天津对接。”

在《规划》中,对保定也有类似要求: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的吸引力

陈耀也提出了类似对建议:保定需要把城市环境、公共服务搞好,完善城市功能。反之,在他看来,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多年建设后,城市环境、功能方面要比保定好。

与保定的“成败”更多系于京津不同,“远离”京津辐射的石家庄,更多需要自身发力。陈耀说,石家庄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迈出大步,下定决心放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要培育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要高。”

在定位上,石家庄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前文中提到石家庄将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带动冀中南发展。这是河北的实际需要。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曾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京津两核心城市只辐射冀北地区,冀中南很难辐射到,在冀中南缺少一个核心城市,石家庄是不二的选择。

石家庄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便捷交通曾是其被选为省会的因素之一。目前正在推进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石家庄将从中获益不少。肖金成说,交通改善,有助于周边地区的要素,乃至国内国际的要素向石家庄聚集,包括产业、人才和劳动者。

不过,肖金成等多位专家认为,保定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中受益将更大,比如有助于吸引北京养老休闲业在这里的落地。而津保铁路预计年底通车,将使保定到天津也就半个多小时,京津保三角在交通框架上有了具体体现。

多位专家表示,京津冀区域间经济差距缩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由此来看,保定与石家庄的经济差距将会不断缩小。陈耀预估,未来10年内,保定恐怕仍“追”不上石家庄。(记者 曾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