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漫步

最后更新:2015-06-01 22:10:04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玛达姆王
行走-530077091.jpg

法国波尔多,吧台上的红酒。摄影/Vanessa Berberian

 

《中国新闻周刊》文/玛达姆王

 

如果说,位于北部的巴黎有大都会丰富多彩、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南部的蔚蓝海岸慵懒奢华,那么法国中西部城市波尔多及其所在的阿基坦地区,则有一种殷实、富足、安宁、有礼的布尔乔亚式气氛。

我们去的时候是11月。深秋的波尔多阴晴不定,出门时明明还阳光灿烂,没走两步竟然下起太阳雨。赶紧在附近找间餐厅坐下来,刚点完菜,太阳就出来了。阳光打在小巷墙上、地上,青色的石板路泛着微光,湿润动人。赶紧过去拍照,没拍两张,又下起雨来了。

波尔多位于大西洋东岸,是阿基坦地区的首府,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季多云多雨多风。这里是法国连接西非和美洲大陆的港口,也是西南欧的铁路枢纽,但最负盛名的还是葡萄酒。

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波尔多成为法国最重要的顶级葡萄酒产区之一,有1000平方公里葡萄园,分为57个葡萄酒产区,有5000多家大大小小的酒庄。葡萄酒酿造业和贸易兴盛于18世纪,那是波尔多的黄金时期。至今,第三产业仍然是当地支柱产业,吸收了超过90%的就业者。

我们预订了波尔多老城中心一幢老式公寓。通过Airbnb预订民宿,是我在欧洲城市旅行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住在当地人家里,能近距离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还可以自己做饭。有时候,还会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家里,发现与自己家同样的器具、设施,遇到与自己的生活习惯类似的主人,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房间在阁楼上,令我一见倾心。带玻璃天窗的斜屋顶,粗大的木头横梁,舒适的懒人沙发,朴实优美的木家具,还有一个《老友记》里的重要道具:桌上足球!不多的几件装饰品,处处流露出主人的不俗品位。而主人跟我们打交道时的利落干练、条理清晰,又显示出这个城市良好的商业传统。

初到波尔多,第一印象是这里服务热情周到。所谓热情周到,其实也不过是些在别的国家习以为常的服务——比如察觉到客人法语不灵光,马上体贴地换说英语;不用招呼,自动加水或换上装满的面包篮——但习惯了巴黎和法国南部的矜持和爱搭不理,大家都视之为难得的待遇而不免受宠若惊起来。

波尔多市中心不大,城市建筑以兴起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市政厅旁边的圣安德烈大教堂最早建于1096年,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顺着它旁边的佩贝朗塔钟楼的231级狭窄的台阶爬到顶,可以俯瞰城市全景。

以首府波尔多为中心,阿基坦地区有很多著名景区。波尔多最负盛名的葡萄产区——梅多克,就坐落在加龙河、多尔多涅河和吉伦特河交汇之处。

加龙河将波尔多分为了左岸和右岸。在乡间旅行,很多地方没有公共交通,我们开车沿加龙河往西北而行。

有时,一大群麻雀突然从葡萄地里腾空飞起,铺天盖地。有时,飘来一阵急雨,雨过后,碧空如洗,一轮彩虹挂在河边,美到让人窒息。这时候,就得赶紧下车,走到田边或爬上矮墙,寻找最佳角度,捕捉那美妙的光线。

11月初的波尔多,一路上都是收割后的金色葡萄田。有的葡萄枝上还残留着一些因晚熟而被遗弃的葡萄。摘几颗尝尝,发现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庄园里味道也有所不同。

我们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酒庄,有如雷贯耳的名庄,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庄园;有的壮阔,有的小巧,但都优美朴素,鲜见富丽堂皇。五大名庄中的四大——拉菲庄、木桐庄、拉图庄和玛歌庄就藏于其中,一不小心就擦肩而过。

如果预约,有些酒庄可以进入参观。朋友帮忙联系了两家,不算名庄,但规模都不小。漫步葡萄园中,听着种植专家的讲解,我们才知道,不同庄园的土地特质不同,葡萄的植株高度、密度、形状、排列不同,葡萄的味道、收成以及酒的质量也会因此不同。随后进入葡萄酒生产车间,听酿造专家侃侃而谈酿造工艺。再钻入酒窖,看葡萄酒的摆放和储存。最后的高潮当然是品酒。酒庄豪爽地开了十来瓶酒,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都是招牌产品,逐瓶介绍,请我们品尝。

从波尔多往东,行驶40公里就到了圣埃米利永。这个位于石灰岩高地的中世纪村庄以本笃会修士埃米利永的名字命名,特殊的土质使该地区成为右岸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据说埃米利永修士曾在这儿的山洞中修行,这里因而成为朝圣之旅上重要一站,他修行的洞穴也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

镇中心只有巴掌大,遍布中世纪建筑,有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有13世纪的城堡、城墙和城门。古老建筑之间,散布着50余家葡萄酒商店。我们沿着鹅卵石小路随便步入了一间。年轻的老板热情地招呼我们,边聊边现开了3瓶酒请我们品尝。说起来,这位老板还在上海开店卖过酒,娶了一位上海姑娘,现在太太在法国学电影制作。聊得投机,酒可口,价格也可以接受,本来只打算随便看看(明知产地的酒比超市卖得贵),也买了两瓶带走。

从波尔多往西南,一小时后就到了大西洋东海岸,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位于法国大陆西部和大西洋之间的阿卡雄湾呈正三角形,三角形底边的南岸,是著名的传统生蚝养殖区——阿卡雄镇。这里宁静优美,从19世纪末开始就吸引着波尔多的有钱人,至今镇上仍有几百座保存完好、风格各异的19世纪别墅。

从阿卡雄镇到位于三角形顶点的费雷角,可以坐渡轮,也可以开车绕行。往东开,首先经过的是同样位于底边的居让梅斯特拉镇。小镇沿着海岸线绵延9公里,生蚝港散布其间,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拉霍斯港。

时值深秋,游客不多。沼泽地上停泊着很多平底生蚝船,沿岸是朴素的木屋餐厅,供应生蚝及其他海鲜。我们在寒风中沿着堤坝一直往海岸尽头走去。海水退去,褐色泥地上到处是泛着银光的小水坑。灰色的天空中风卷云涌,海鸟上下盘旋,密密麻麻。堤坝尽头,矗立着耶稣受难雕像,苍凉悲壮。

从居让梅斯特拉继续沿海岸线开,40分钟后就到了阿卡雄湾北岸。小村庄费雷角隐藏在宁静的海湾和汹涌的大西洋之间,不到18点就已暮色苍茫。狭窄的港湾里停着大大小小的船,在蓝灰色的天空和海水之间,像一幅油画。岸边的房屋里,亮着星星点点的光。三两个当地人捧着刚开好、铺在冰上的一大盘生蚝往家走。虽然中午刚在拉霍斯港大吃了一顿新鲜采摘的生蚝,但到了这儿怎能不吃个尽兴?

选了一家看上去温馨的生蚝店走进去。这里显然以外卖为主,布置简单,只有几张桌子,没有客人,一个脸蛋红扑扑、系着大围裙、穿着黑色胶雨靴的年轻姑娘正忙里忙外。她招呼我们坐下,先端上一小篮面包,然后利落地开了一打2号生蚝。

这一地区很多人家以养殖生蚝为生。一路上见人开生蚝,无论大姑娘小伙子甚至老太太,全都一副好身手。只见他们用戴着手套的左手捏着生蚝,右手拿着专用的生蚝刀,轻轻一撬,手腕一转,一颗新鲜得似乎还在微微颤动的生蚝肉就呈现在眼前。熟练的,大概10秒能开一只。

新鲜面包和生蚝,配上在圣埃米利永买的白葡萄酒,就是我们的晚餐。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却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