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欧 中国“深耕欧洲”的外交布局再彰显

最后更新:2015-06-26 16:49:17来源:欧洲时报
   【欧洲时报社论】这个夏天,中国“深耕欧洲”的外交布局再度彰显。汪洋、刘延东、张高丽三位副总理接连访欧的热潮还未退去,总理李克强又将展开为期五天的欧洲之行。近年来,中欧各领域互动热络,已经到了“迷人眼”的程度。这其中,双方领导人的互访堪称最大亮点,往来之间就中欧关系发展交换意见,也取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此次李克强访欧的主要行程是,出席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顺访比利时、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到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根据媒体的统计,李克强任总理以来已六次出访欧洲,加上今年五月在出访拉美四国之时,在爱尔兰和西班牙经停,中国总理的足迹已遍及欧洲十国。外界普遍相信,这一次出访又将在欧洲掀起一轮“中国风”。

中欧高层的频繁互访,不仅带来了诸如“经停外交”、“舌尖外交”等全新的外交方式,更加重要的是,互动的加深日益体现出中欧两大经济体、文明体在战略对接上的加速度。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公布了高达315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如何对接,一直是中欧各界讨论的焦点,相信这也是李克强此次访欧绕不开的话题。

除宏观层面,这种对接还体现在中观、微观层面。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方案与“德国工业4.0”规划、中国“互联网+”战略与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相互借鉴的讨论与实践风生水起;另一方面,在产业合作、商务交流、往来便利、反腐反恐、文化活动等方面破解难题的尝试,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民众生活。

近年来,因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欧都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各自战略的提出,也打开了中欧关系“再升级”的空间。无论是寻求复苏的欧洲,还是坚定转型的中国,彼此都意识到双边关系需要再次“跳跃”,需要更大“对接”。

共同意愿之下,命题与思考随之而来:中欧关系在实现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跨越之后,如何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恐怕是近年来中欧高层互访所肩负的最大使命。

加速战略对接首先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中欧之间虽然互补性很强,但并非没有分歧,过去甚至时有对抗,这就需要在尊重关切的基础上进一步放低身段、更加务实。近年来,中欧领导人在互访过程中尽显柔性、魅力,外交手段的运用也更加丰富、立体,其示范效应已经显现。在一些争议领域,也逐渐有了松口迹象。比如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有消息指出,欧盟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持坚决否定态度。

加速战略对接还需要积极寻求突破口。一直以来,中欧贸易以规模庞大著称,但双向投资总量较小,这对中欧经济合作的深化无疑是一种限制。决策者们已经开始破解难题,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已经开启,中欧自由贸易区的探讨也已展开,此次李克强访欧应该也会重点讨论中欧两大市场的深度融合。而更为外界称道的是,欧洲国家对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积极参与,以及中国对欧洲新成立的基础设施基金的浓厚兴趣。

在各自改革中推动深度对接,这是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近年来展示给世界的明显信号。今年正值中欧建交40周年,双方也将以此为契机,力争双边关系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