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高房价逼退青年人 一如“逃离北上广”

最后更新:2016-07-01 10:04:06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张铁志

新竹是台湾的科技重镇,这里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还有在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新竹科技园区。

但这几年,新竹越来越“文青”了起来。

这天下午我来到新竹的一个艺文空间“江山艺改所”演讲。这是一个位于窄巷中的老房子,有一个只有几张座位的咖啡厅,墙上是各种艺文和社运海报,另外两间房是民宿,还有一个演讲与演出空间。这是一个简朴的场所,但过去三年间,他们在这里办了上百场讲座和音乐演出。

年轻的创办者登尧原本从事当代艺术,三年前想要做一个空间举办自己喜欢的活动,而当时,新竹几乎完全没有这样的地方。三年来,大部分活动场次人数未必多,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要把不同的声音与视野带进这个城市。

演讲前,登尧带我去了两家独立书店,一家是竹东的瓦当人文书屋,由一对年轻夫妇经营,空间也不大,但举办过许许多多的座谈与音乐演出,现在已是台湾独立书店地图上的重要风景;另一间新开的独立书店MR Book Café在竹北,年轻老板毕业于新竹的清华大学,希望在这个科技人为主的中产小区开疆辟土。

接着,我们来到城中心的一个老房子,一楼是咖啡馆,二楼有着很有味道的木造天花板,是办活动的空间。经营这个空间的团队叫“见域”,他们更为人所知的是他们所编辑的一份杂志《贡丸汤》,一份关注新竹所在地文化的杂志(新竹以贡丸出名)。

最后,我们来到一个没落的市场“东门市场”,1970年代落成时,这是全台最现代化的菜市场,还有市场中少见的手幅电梯。如今一半以上的店面都关了,蔓延着破败的气息,但近来开始有年轻的艺术与社会创新团队进驻,带来一些生机。

新竹原本就是一个很有历史厚度的城市,却没有以文化场景闻名,而是以科技之城著称。但这几年,许多人或是毕业留下,或从外地返乡,致力于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保存和创新、开启青年创业,让新竹放射出新的魅力。

这些场景并不是只在新竹,而是在全台各地都逐渐发芽、茁壮。

近来几年,台湾出现一股青年返乡浪潮。曾经,人人都要去大城市奋斗、找更好的工作、更努力赚钱,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故乡(或者不离开故乡),从事农业创新、文化创作、或者各种青年新创,希望改变自己的故乡。

以独立书店来说,在这个数字时代,人们不断预言着书店已死、书本已死──而书本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正在快速消失中,但这几年却有一个反潮流,在岛屿不同角落有更多不同姿态的独立书店冒出来。这些书店不只是卖书,也透过各种活动,串连起了地方上的有心人士,连结了地方和外界,因而扮演起小区文化基地的角色。

又或者像《贡丸汤》这样的以小区或城市为主题的独立杂志,这几年也不断涌现。兰屿青年办了一本介绍兰屿文化的杂志,高雄盐埕区的一家民宿办了一本专门以盐埕为主的杂志,甚至台南的一条正兴街的店家也共同办了一本以这个街为出发点,反映他们另类态度的杂志。

这个青年返乡运动的背景大致有几种。其一是从90年代初期,台湾出现小区运动,政府也推动“小区总体营造“,重塑了人民对故乡与小区的想象。

其次是,台北的房价越来越不合理,逼得年轻人离开台北,不论是回到故乡,或者是移民去他喜欢的美好城市如宜兰或台南,一如“逃离北上广”。(2008年的卖座电影《海角七号》,一开始男主角就痛骂“ x你妈”的台北,然后骑车飞奔去垦丁,正反映了不少人对台北的复杂心情。)

再者,如本人在此专栏所分析过的,台湾这一代的青年比上一代更具有“后物质主义”的价值,亦即赚钱不是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而是自我价值的实践,不论是更重视生活质量,或者更关注其他价值──在地农业、友善环境、小区文化、公共参与等等,而因为前述两个原因,他们更愿意回到故乡去实践。(这次蔡英文竞选时的主打政见是“在地希望”,正是看到这个趋势。)

这个返乡运动将一点一滴改变的,将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经济模式的革新,是文化与小区的连结,是城乡关系的改变,是由下而上的公民参与,更是这座岛屿的精神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