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不应太担忧股市
最后更新:2015-07-16 10:18:03来源:金融时报 贾尔斯•威尔克斯
如果运气好的话,中国股市泡沫破裂将被视为不过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纵观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新霸主“登基”(于是大量资金随之涌入下一个金融中心)常常会伴随着投机狂潮。
当荷兰从意大利北部城邦夺过领导权后,荷兰商人开始在运河、排水工程和郁金香球根上投机。后来,在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一段时间后,伦敦取代了阿姆斯特丹,这一进程的标志是通胀及英国“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的破裂。
纽约的崛起过程一直伴随着狂热与恐慌,这种情绪在1929年10月的史上最严重股市大崩盘中达到顶峰。
同命相连的人并不难找。正如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中国股市经历了借钱炒股推动的爆炸式增长——借钱炒股如同为暴涨和暴跌都装上了火箭助推器。所有泡沫如同无情的机器一般吞噬着后来者的储蓄。(甚至连科学天才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都在对南海公司股票的最后一搏中破产。)美国股市的狂热将农民和擦皮鞋男孩都卷了进来。而这些人的现代翻版就是涉足创业板(ChiNext)科技股的老年上海大妈。
考虑到1929年大崩盘的后果,北京方面感到有点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一种流行的夸张说法是,美国早上醒来时,已经陷入萧条,而投机者的惨败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经济。在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过程中,中国领导层或许得出结论:当一个国家让自己的股市肆意而为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但这种强加的因果关系会造成严重的误导。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并不是股价暴跌带来的,不论跌得多么惨烈。美国经济在仅仅四年内就缩水四分之一,是因为一系列严重的政策失误,而头一个失误就是未能制止银行系统遭到的挤提。最糟糕的是严格坚持金本位制,这种自虐行为导致了多年严重的通缩。而没有任何一样失误因为之前几年的疯狂投机变得不可避免。
股市不断暴涨、让人发昏,造就了一部分百万富翁,而其他许多人成了冤大头。大多数的泡沫破裂都不会产生比这更深远的影响了。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使全美数万亿美元财富蒸发后,美国经济基本上没有停顿。事实上,一旦懊悔的股市泡沫制造者被拖下舞台,留下的往往是一堆有用的资产。英国的铁路以及世界上许多光缆都是在股市泡沫高涨期间铺设的。
面对股市狂热,给当局的最好建议是采取一种高高挂起的姿态。股市波动是对现实世界状况的不完美反映,而极少是其原因。
投资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喜欢提醒人们,道琼斯(Dow Jones)指数从1964年到1981年没有变化。美国经济照样应对过去了。即使是在一个股票风靡的社会——如美国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股市财富也并非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
股市在中国的影响甚至更小。中国流通股票总市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远低于更发达国家的正常水平。券商融资最高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这听起来吓人,但与中国63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规模相比还是很小,与地方政府18万亿元人民币的表外债务相比也很小。
如果历史对中国人有借鉴意义的话,那就是,更大的风险在于他们可能会对投机性泡沫反应过度。无论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东京,两国央行都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戳破泡沫,结果却让经济陷入了更严重的衰退。那些热衷于追逐每日交易盈利的投资者,不会被借款成本增加一两个百分点吓住,但不当的货币政策可以轻易地摧毁经济。
中国领导人目前为止还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但那些救市的疯狂努力暴露出不常见的勇气丧失,这可能预示着未来情况会更糟。中国政府明显支持了中国股市的疯狂上涨——在多年保证GDP数据以相同的稳定速度增长之后,为何不对股票回报重施这套把戏呢?——现在他们正在明明白白地出手减缓股市下跌的冲击。他们对股市暴跌30%的回应是放松货币政策,甚至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印钞直接购买股票。
经济管理是否可信,不是取决于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这么做的理由。根据股市波动制定政策就像是追着一群海豚驾驶油轮。
幸运的是,为推升股价而放松货币供应,正好也适合存在通缩风险的宏观经济。但这两个目标常常会发生分歧——毕竟,这次股市繁荣正好在中国经济放缓之际获得了动力。本月创造的先例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在稳定股市和管好经济之间做出选择。
他们不应该被迫做出选择。让股市迷住赌徒,让中国“大妈”随心所欲地下注,习近平不要帮助、也不要告诫他们。房地产支持债务的威胁正向经济逼近,这已经够政府应付的了。现在不是对经济放松警惕的时候。(译者/何黎)

热点推荐
推荐阅读

故宫三百年铜缸被情侣刻字“秀恩爱”:已报警
铜缸右侧的两个铜环把手之间,刻着一个爱心桃,爱心桃...
头条阅读

东方中文网:看东方 观天下
东方中文网(http: dfzw net )简称东文网,是全...